English

十字路口上的思考

2001-01-04 来源:光明日报 李小华 我有话说

今年是冷战结束后第二个10年的开始,“后冷战后”时代国际体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?表现出了一个朝什么方向发展的趋势?时代的主题有没有因科索沃战争等一系列事件而改变?这些问题,不但困扰着政治家和国际政治学者们,也成了普通大众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。

为一个正在演进的时代命名是很困难的。即便如此,仍然没有阻挡住学者们的热情与努力。著名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杂志《外交政策》,去年夏季号在推出一篇名为《为新时代命名》的文章的时候声称,“我们邀请了一些具有形形色色背景的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……要给这个冷战后的世界取一个属于它自己的名字。”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,中国学者也不甘落后,《十字路口上的世界:中国著名学者探讨21世纪的国际焦点》应运而生。

这是一本中国国际政治学研究状况的“前沿报告”。信息量大,议题广泛,几乎涵盖了当今国际政治研究的各个方面。同时,这是一份中国未来战略抉择的“建言”,在体例编排上匠心独运,内在逻辑性很强。这还是一个学者间进行理论交锋的“平台”。学者们理论范式不同,分析视角各异。展现于这个“平台”上的,不仅有观点上的交锋,更有方法论的探讨。

当然,局限是在所难免的。以该书的第一部分与前文提到过的《为新时代命名》一文相比较,两者评判的对象都是“天下大势”,目的都是要确定时代特征。前者对时代的探讨,基本局限在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,如“多极与单极”、“霸权与反霸权”等;《为新时代命名》一文则更为具体和多样化,如“开放社会的时代”(索罗斯语),“公民权利的时代”(巴西总统恩里克语)。当然,这并不仅仅是作者或某位学者与西方同行们的差距背后折射出来的,可能是中国的国际政治学研究的整体水平与西方的差距。

另外,关于所谓的“中国大略”,是本书着墨很多的地方,且论证深入。但除王逸舟先生在最后谈到中国的“责任利益与需求”外,对如何扩展一国的国际影响力、追求与国力相称的国际地位这样一个前沿课题谈的较少。其实,一个国家依据自己的国家制度性质、历史文化传统和国家实力现状,奉行“反对霸权主义,维护世界和平”的国际战略,与积极参与世界事务,扩展政治影响并不矛盾。正如约瑟夫·奈所说的,扩展影响并不是称霸,它意味着为了自己长远的政治、经济和安全利益而承担责任。中国作为人类历史上惟一拥有延续性历史的伟大文明国家、一个拥有世界人口近1/4的大国,理应成为梁启超先生所谓的“世界之中国”,应该在世界上取得与历史、现实和潜力相称的国际影响力。这既是确保中国国家利益得到国际尊重的需要,也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繁荣做出的积极贡献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